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

修辭筆記:比喻法

今天,我會講解一下比喻手法

比喻,又稱「譬喻」,是指在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,將一件事物或道理比擬為另一件事物或道理,該兩件事物或道理中具有一些共同點

不論中、小學,比喻都是他們第一個學習的修辭手法,也是考核的重點。原因在於它的使用率極高,在各種文章都很容易接觸到,而且在作文時運用比喻,能夠提升文章的趣味性。因此,學好比喻,對閱讀理解及作文,都有很多好處

一般來說,小二、小三會學習「明喻」,小四至小六學習「暗喻」,中學始學習「借喻」。原因在於以上三者,以明喻最為簡單與普遍,又以借喻為最難辨識及使用。以下將按層次解釋



首先,學習比喻必先了解它的三個部分:本體、喻詞、喻體

先看看以下例子

            月亮                      一根香蕉

       本體            喻詞      喻體   




由此可見,「本體」指「本身的事物/被比喻的事物」,「喻詞」即「表示比擬的字眼」,「喻體」指「與本體相似的事物」






明喻指「本體+喻詞+喻體」皆有,常用的「喻詞」有:像、好似、彷彿、如同……

例子
  
          妹妹的臉          紅蘋果
     大象的鼻子         水管
      太陽           大火球

當然,它的句式可以更多變化,例如

     他的臉紅得        蘋果
     成功就          豐盛的果子
     爸爸的鼾聲        雷聲一樣大






暗喻指「本體+喻詞+喻體」皆有,不過它的「喻詞」為:是、變成、成為……

例子

            母親                  荷葉
        老師氣得     變成      一隻大老虎
   勇敢的爸爸      變成           一位大英雄





借喻只有「喻體」,直接用「喻體」取代本體。因此,選擇「喻體」時必須選出與本體有緊密而明顯的關係及相似性,否則容易令讀者不明白

例子

    經過許多風雨,我們終於在科研上取得了成功。(風雨=挫折) 

 天上的綿花在輕輕飄動着。(綿花=雲

 他頂着一頭雜草上學,恐怕要被訓導主任責備了。(雜草=亂七八糟的頭髮




【精選句子



魯迅《故鄉》:「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;我就知道,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,我再也說不出話。」 
何其芳《秋海棠》:「這初秋之夜如一襲藕花色的紗衫,飄起淡淡的哀愁。
徐志摩《曼殊斐兒》:「美感的記憶,是人生最可珍的產業,認識美的本能是上帝給我們進天堂的一把秘鑰。


【注意】

不過,我們也必須注意一點:同類的事物不能比喻

比如:
  河上的小船像一艘扁舟。
  這座房子像一座宮殿。

「小船」和「扁舟」;「房子」和「宮殿」都是同類事物,因此上述句子便不能稱作「比喻」。




故此,要判斷屬於哪一種修辭,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找出「本體」、「喻詞」、「喻體」,如果沒有「本體」及「喻詞」,那它便是「借喻」;如果三者皆有,再找出「喻詞」並判斷它是「明喻」或「暗喻」。通過以上做法,便能事半功倍了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